今年,東莞荔枝的采收工作已接近尾聲。回顧這一年,荔枝種植戶們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憂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呢?今天,莞農云課堂特別邀請了東莞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王燕,為大家深入解析今年東莞荔枝成花差異較大的原因。
荔枝的成花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,其中包括碳水化合物、遺傳因素調控、枝梢狀態、水分以及溫度等。而今年荔枝成花差異較大的情況,主要與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。
首先是碳水化合物,也就是樹體的營養儲備。去年荔枝是中大年,荔枝樹本身消耗的養分較多,導致樹體處于養分儲備不足的狀態。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對今年荔枝的成花產生了不利影響。在實際情況中,會出現同一個品種,不同果園的成花情況差異明顯,有些果園有花,有些果園沒花;甚至在同一個果園里,同一品種的不同荔枝樹,也存在有些樹有花,而有些樹成花寥寥無幾的現象,這都是樹體養分差異所造成的。
其次是溫度。荔枝屬于需要通過冬季低溫誘導才能成花的植物。在同樣的低溫條件下,冰荔和觀音綠等品種的成花情況要好于糯米糍和桂味,這主要是因為不同品種對誘導性低溫的積累量(需冷量)存在差異。一般來說,荔枝的誘導性低溫是20℃以下的低溫,但個別品種,如三月紅,在20℃以上的溫度條件下也能夠成花。即便誘導性低溫都在20℃以下,不同品種之間的需冷量也不盡相同。
需冷量主要從兩個層面影響荔枝成花:
一是低溫的幅度。糯米糍和桂味屬于高需冷量的品種,需要15℃以下的低溫才能進行花芽分化。而冰荔和觀音綠在高于15℃低于20℃的條件下也可以成花,它們成花對溫度的要求相對較為寬松。
二是低溫持續的時間。無論是15℃以下成花的品種,還是20℃以下成花的品種,都需要低溫持續一定的時間,一般至少要6周。中晚熟荔枝品種通常要求80到90天的低溫時間,成花效果才會好。
2023年冬季荔枝花芽分化期間的氣溫情況并不理想。平均溫度20℃以下的低溫累計時間不足40天,15℃以下的低溫累計時間不到20天。而且低溫持續時間短,還出現了斷崖式的升降溫情況,這樣的天氣條件遠遠無法滿足高需冷量品種成花的溫度要求。此外,在荔枝現“白點”前后又遭遇了高溫天氣,導致成花逆轉,這就是很多果農反映荔枝已經現“白點”了,但后面又變成了葉的原因。
綜上所述,以上這些原因導致了今年不同果園、不同品種的荔枝成花差異較大。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上升,暖冬現象可能會越來越頻繁,這無疑給荔枝成花帶來了巨大挑戰。因此,我們建議果農朋友適當更換需冷量相對較低的品種,例如目前主推的冰荔、觀音綠、嶺豐糯、仙進奉等,通過優化品種結構,來減輕暖冬氣候對荔枝種植造成的損失。
觀看視頻了解詳細內容。
來源:市農技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