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炎熱的盛夏,東莞的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“熱鬧”景象。依據廣東省動態巡田APP數據,東莞市6月份的巡田率達到了92%,累計巡田時長為2168小時,巡田里程多達19567公里,巡田次數和巡田距離等指標均在全省名列前茅。
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,得益于東莞在推動田長制方面邁出的堅實“步伐”。近日,南方+從東莞市自然資源局了解到,如今,一個由市、鎮、村和網格田長共同構成的“3 + 1”田長架構已全面搭建完成。2457名田長與1515個網格實現“人田對應”,進行精準監管。同時,215個田長制公示牌以及4125個“東莞良田”界樁已建成并投入使用,洪梅、厚街等地的一批良田公園建設也在穩步推進,“東莞良田”的品牌效應初步形成。
“3+1”田長制促“田長治”
自全省田長制啟動以來,東莞迅速成立了以市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市田長制領導小組,并印發了《東莞市田長制工作實施方案》。鎮街黨政主要領導在會議上簽訂了田長制責任狀,這猶如吹響了全市共同守護良田的“集結號”。從市委、市政府多次組織召開的耕地保護相關政策學習會議,到多場針對基層田長的培訓活動,東莞不斷筑牢思想防線,有力推動各級田長切實落實巡田任務。
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引作用。依托《關于全面落實田長制部署扎實做好2024年度耕地保護工作的通知》《關于印發〈關于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〉和2024年度耕地保護任務清單的通知》等文件,東莞清晰地劃定了“路線圖”,統一明確了各鎮街(園區)在田長制建設、耕地恢復、違法整治等方面的目標任務,并且統一了耕地恢復立項、施工建設、竣工驗收的標準,有效促進了耕地的集中連片,提升了耕地保護的質量。
為了進一步強化“東莞良田”的品牌效應,東莞打造了統一規格樣式的田長制公示牌和“東莞良田”界樁,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眾的耕地保護意識。
集聚保護,寸土必“珍”
在守好“責任田”的背后,體現的是東莞嚴守耕地紅線的堅定承諾與決心。
由于東莞市的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存在分散零碎的問題,基于這一現狀,東莞編制并實施了東莞市耕地保護專項規劃,旨在引導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實現集中布局、集中保護。
東莞還出臺了《東莞市耕地保護集聚區建設工作方案(2023 - 2025年)》,劃定了25.8萬畝的耕地保護集聚區。以集聚區作為空間的“總籠子”,東莞結合耕地總量管控、耕地“進出平衡”等要求,對布局進行優化,騰挪土地空間,將曾經零散分布的土地逐步建設成為“田成方、路成網、渠相連”的現代高效農田,實現了耕地的集中連片布局,有效提高了耕地保護的質量。
與此同時,結合全市耕地整備計劃,東莞提前謀劃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,積極落實耕地恢復工作,確保擬補劃地塊在數量和質量上符合要求,為未來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、實現連片管護奠定堅實基礎。
良田公園豎起“東莞品牌”
在東莞,耕地保護并非一項孤立的任務,而是一場城市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“交響曲”。
結合“百千萬工程”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、耕地保護集聚區建設等工作,東莞通過統籌規劃、整合資源、整治環境、提升配套等一系列舉措,打造了一批300畝、500畝、1000畝不同規模的良田公園,為群眾提供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集農業集聚、都市休閑、生態宜人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“打卡點”。
洪梅鎮的金色水鄉稻田公園,就是東莞良田公園的一個典型樣本。在這里,傳統稻田被賦予了新的活力,創新采用“稻田 + 農業 + 商業”的發展模式,正逐步轉變為一個集農業生產、生態融合、觀光體驗、研學科普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共生農業公園。從最初的連片種植到稻田公園項目的開發,再到成為省市示范平臺,金色水鄉稻田公園以其獨特的示范效應,引領著耕地保護的新潮流。
而在厚街鎮雙崗社區,千畝良田項目以耕地恢復為基礎,打造了連片耕地集聚區。該項目將耕地恢復與農業運營緊密結合,依托現代化農業技術,實現了高效益作物的輪種。同時,將田園野趣與都市休閑娛樂相結合,在輪種期間種植油菜花和格桑花,并舉辦油菜花文化節。在這里,“農創 + 鄉創 + 創業 + 樂業”的眾創田園夢想得以實現,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、生活品質提升實現了有機共融。
來源:南方+